秦朝的大将蒙恬姓什么?蒙恬为什么不是战国四大名将?
提起蒙恬怎么读(蒙恬为什么不是战国四大名将)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蒙恬怎么读(蒙恬为什么不是战国四大名将)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自东周以来,中国人之间的称呼便遵循“礼”的发展。一般来说,称呼古代男子时一定要称其“氏”,而称呼女子时要以“姓”相称。因此,在战国时期,嬴政应该被叫做“赵政”(嬴姓赵氏)。以此类推,大秦丞相吕不韦,在当时的称谓应该是“姜不韦”。
那么,秦朝的大将蒙恬姓什么呢?他的家世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史料的记载,蒙恬姓“姬”,而蒙是他的氏。所以,用现代人惯用的叫法,蒙恬应该被称作“姬恬”。蒙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蒙氏家族最早住在齐国。或许是因为战乱,亦或是因为避难,蒙恬的祖父蒙骜不远千里地来到西北地区,改换国籍成了秦人。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秦国包容性比较强,在这里能获得比齐国更好的发展机遇,所以不少“外来户”选择寄居在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秦国便有了招贤纳士的传统。我们熟悉的秦国人才,绝大多数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是标准的“外来户”。
秦国给了蒙骜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一生效忠了四位秦王,分别是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嬴政,蒙骜参加了大量秦国的对外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与王翦平起平坐的大将军。
史料中对这位秦国上将的记载比较少,我们甚至连他的生年都无从查阅,仅有秦昭襄王时期蒙骜来到秦国定居的部分记录,后来的秦孝文王时期乃至秦庄襄王时期史料上没有出现关于蒙骜的记载。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蒙骜在此期间一定立下了战功,成为手握兵权的将军,否则也不会率领秦军参加公元前249年攻略韩国的战争。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这场战争中蒙骜击败了韩国人,迫使韩国国君割让了成皋和巩这两座富庶的城池。在接管了这两座城池后,秦人在这里设置了“三川郡”。从这以后,秦国的国土与魏国都城直接接壤。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248年,秦国发动了两场对外战争,这两场战争中都启用蒙骜为主帅。在此期间,蒙骜先是击败了赵国夺取平原,又击败了魏国夺取了高都和汲。次年,秦国再次启用蒙骜对赵国发动侵略,拿下了包括新城、狼孟在内的三十七座城池。
不过,在这场战役的后半段,战无不胜的蒙骜遇到了宿敌——魏国信陵君,折戟沉沙。直到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蒙骜再次被启用,向魏国复仇,一举夺取二十座魏国城池,立下不世奇功。蒙骜的儿子蒙武继承了父亲的军事天赋,成为了秦国优秀的将才。
公元前224年,蒙武曾与王翦共同征讨楚国,并大获全胜,项羽的祖先项燕便死在这场战争中。项燕被击杀后,楚国的军事水平一落千丈。次年,蒙武与王翦再次率兵远征楚国,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楚军并俘虏了楚王,征服了这个国家。
遗憾的是,史料中对这位与王翦齐名的名将记载非常少,甚至比他的父亲蒙骜还少。在击破了楚军之后,史料中再未出现过关于蒙武的记载。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这本书中对蒙氏家族给予了高度评价:“蒙氏秦将,内史忠贤”。
到了蒙恬、蒙毅这一代,蒙氏已经成为秦国举足轻重的大家族,没有任何政治家族能与其分庭抗礼。蒙恬、蒙毅两兄弟继承了父亲、祖父的军事能力,曾在战场上有过突出表现。公元前211年,立下赫赫战功的蒙恬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大将军,同年被赋予远征齐国的重任。
蒙恬顺利攻破齐国后,被封为内史,位极人臣,其弟蒙毅也官拜上卿。相比于蒙恬,蒙毅更是深得秦始皇宠信,虽他的地位是上卿,但他所享受的待遇却等同于丞相。值得一提的是,蒙毅是唯一一位有资格与秦始皇乘坐同一辆车的朝臣,再无朝臣有此殊荣。
遗憾的是,这两兄弟虽然在嬴政手下风生水起,但在秦始皇驾崩以后他们的境遇急转直下。根据史料的记载,由于公子胡亥素来不喜欢蒙氏兄弟,加上赵高等奸党有意构陷,在胡亥上位后蒙氏家族遭到了清算。先是蒙毅被胡亥冤杀,随后蒙恬亦被赐死。
可以说,以蒙恬在军队中的威望,他完全可以召集士兵打回咸阳。然而,念及始皇帝的恩情,蒙恬甘愿死在“莫须有”的罪名下,保全了蒙氏一族的忠义之名。司马贞对其评价道: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稥。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蒙恬故里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地处蒙阴县西南,东与蒙阴镇,桃墟镇,北与蒙阴镇、常路镇相邻,西与新泰市、平邑县接壤,为三县交界之地。1995年8月,蒙阴县人民政府在联城乡树立了“蒙恬故里碑”,在县城修建了“将军亭”;2000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在临沂广场为他树立雕像,列为临沂“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参考资料:
【《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史记索隐》】